发布日期:2025-07-06 00:31 点击次数:188
质量管理的核心就是:管好质量关键点
影响过程质量稳定性与符合性的因素有很多方面,比如人员、设备、物料、工艺、环境、监测、管理,任何一个要素都会给过程质量的稳定性与符合性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再加上过程质量的稳定性与符合性涉及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如何在繁琐的环节、冗长的岗位中找到过程质量管理的关键点、管好过程的质量关键点,才是过程质量管理的核心所在,不论是对质量管理部门,还是对生产管理部门,都是重中之重,也是提升过程质量管理效益的最佳途径。
所以,过程质量管理的核心就是管理好质量关键点,通常包括以下六大步骤:
第一:识别与确定质量关键控制点
依据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生产工艺操作的复杂性、生产工艺的稳定性、成品的关键质量指标、客户对成品质量的关注点、过往生产过程的质量稳定性、以往生产过程质量管理出现的问题点组织分析识别确定生产过程的“质量关键控制点”,作为生产过程质量管理的重点对象,包括生产前的预警式提醒、生产中的预防式监督检查、生产中的操作监督指导,以确保“质量关键控制点”的稳定与符合。
第二:确定质量关键控制点的要求
影响过程质量稳定性与符合性的要素通常包括:
✅作业人员
✅生产设备
✅生产物料
✅作业方法
✅作业环境
✅过程检测
✅过程管理
七大要素,务必要明确每一个“质量关键控制点”的七大要素要求,作为过程质量管理的重点内容和判定过程质量关键控制点要素符合性的依据,确保质量关键控制点的七大要素持续满足规定的要求。
第三:指导质量关键控制点的操作
之所以定为“质量关键控制点”,其中一项原因就在于过程操作的不稳定性和出现差错的几率性,为了确保“质量关键控制点”的操作的“合规性”,务必要在生产过程中,重点关注与指导“质量关键控制点”的操作,及时发现“质量关键控制点”操作的异常情况,及时纠偏纠正,以督促“质量关键控制点”的操作符合性,确保结果的符合性。
第四:检查质量关键控制点的执行
不论是生产管理部门,还是质量管理部门,都要将“质量关键控制点”的执行作为过程监督检查的重点内容,目的就是:
✅持续提高“质量关键控制点”所在岗位人员的责任意识、规则意识,消除马虎粗心的思想状态
✅及时发现“质量关键控制点”所在岗位人员的操作的异常情况,督促改进完善,确保执行合规
第五:总结质量关键控制点的结果
定期总结分析质量关键控制点的执行过程与结果,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质量关键控制点的执行稳定性与符合性
✅质量关键控制点的结果稳定性与符合性
✅质量关键控制点的管理结果稳定与符合性
必要时调整完善质量关键控制点的管控措施和管理思路,进一步确保质量关键控制点的稳定性与符合性。
第六:评估与调整质量关键控制点
质量关键控制点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变化调整,以确保“质量关键控制点”的适宜性,调整关键控制点的依据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客户反馈的相关质量信息
✅成品质量的检验检测结果
✅过程质量的监督与巡查结果
✅过程产品的质量检测结果
✅产品质量标准的变化情况
✅生产技术工艺的变化情况
✅发现的过程质量问题情况
根据上述7点内容的总结与分析结果,必要时重新识别确定“质量关键控制点”,明确“质量关键控制点”要素的管理要求、措施要求以及管理的方法,以确保:
✅质量关键控制点的持续适宜性
✅质量关键控制点的持续稳定性
✅质量关键控制点的持续符合性
防止因确定的“质量关键控制点”不适宜而严重影响过程质量管理的效果及目标的实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下一篇:没有了